認識白內障
文/雷少宇醫師 旭明眼科診所院長
最近看到詩人陳克華醫師的一篇舊文章,描述了中國古代大文人用文字記錄下來自己所遭受的眼疾之苦,例如劉禹鍚的〈贈眼醫婆羅門僧〉、白居易的〈眼病〉等。陳克華醫師是一位資深眼科醫師,他從眼科的觀點,指出多位唐代詩人晚年飽受乾眼症、白內障等眼疾之苦,詩中所描述的都是老年常見眼疾患者標準的臨床症狀。古代與現代,文學與醫學遙遠的互相呼應,令人大呼過癮。
眼睛是靈魂之窗,倘若視物不清,人的行為或性情必會大受干擾。不論是年紀退化、或是糖尿病等,最容易發生的就是讓水晶體混濁,也就是白內障,進而影響視力。那這種影響人類千年的疾病到底是甚麼呢?治療上有那些選擇與該注意哪些重點?本篇就讓我簡要的說明。
- 白內障是什麼? 可以治療嗎?
人的眼睛就像一個相機,而相機的鏡頭就是人眼睛的水晶體。隨著時間的變化、年齡的成長等因素,相機的鏡頭會慢慢的霧化,也就是水晶體混濁,也就是俗稱的白內障。
白內障聽起來似乎很恐怖,但其實大多數算是正常退化的一種,好比頭頂長出白頭髮一般。
由於目前白內障藥水僅能減緩白內障惡化的速度,並無法讓已經混濁的水晶體變清澈。因而當混濁的情形越來越嚴重,導致視力品質降低,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時,唯一有效的治療辦法就是手術。
門診中白內障的患者最常問醫師,他的白內障「需要開刀」了嗎?關於這點,每個醫師有不同的判斷標準。我的判斷通常是,如果白內障的嚴重度已經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,或是產生急性青光眼的變化,則會建議病人考慮開刀的治療選項。
- 聽說白內障開刀要復原很久,而且不能低頭,感覺是很大的手術?
綜觀白內障開刀的發展史,早在中國千年之前,由印度醫師在中國施行「金針撥障術」來治療白內障。陳克華醫師的文章中提到,「金針撥障術」簡單來說就是用針撥斷白內障周圍的懸韌帶,令混濁的水晶體落入在眼球的玻璃體腔,使得光綫能再次穿過瞳孔重獲光亮。如此精巧的手術,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膽大心細,眼利手巧。
但古時尚未發明人工水晶體,即使開完刀眼前大放光明,病人仍是一千多度的大遠視,看東西仍然不清楚。隨著人工水晶體的出現以及手術方法的進步,後來出現了「囊外白內障摘除術」以及人工水晶體,解決了從前病人術後仍是一千多度的大遠視問題。然而,早期白內障手術的缺點就是傷口較大,術後須縫合傷口,也因此以前的患者在白內障摘除後,都會特別叮嚀要小心不能低頭以免影響傷口。
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,近二十年來又出現了「超音波晶體乳化術」以及「可折疊式」的人工水晶體,這些進步都讓傷口越來越小,目前已經小到不需要傷口縫合,門診手術後就可以回家休養,復原期短,自然也就沒有以前術後刻意叮嚀避免低頭的需求了。
- 人工水晶體該如何選擇呢?
白內障手術包含了兩個步驟,首先以「超音波晶體乳化術」去除混濁的水晶體,接著就要放置新的、澄清的人工水晶體。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種不同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,門診病患第二常問的問題便是,到底該選用何種水晶體呢?
我通常建議病患首先選擇「非球面片」。這是考量到現代人的生活型態,跟以前比夜間活動增加不少,當人眼處於昏暗環境下瞳孔會變大,如果放置球面片的話視力品質會比較差。基於安全的考量下,我會建議病人選擇非球面片。
此外,人工水晶體植入後,病人可能會因為體質的關係導致術後水晶體的不穩定,因此我也會建議植入「張力環」來穩定水晶體。至於散光片、延焦點、多焦點等功能性上的選擇,就需依病人實務的生活型態與需求,與醫師討論來決定。
隨著眼科醫學的進步,白內障手術已是常見而安全的手術。過去大大困擾古人的眼疾,如今僅需1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手術,復原期間也短,就可讓患者重見光明。我門診的白內障患者,許多都自行前往手術,術後以眼罩簡單包紮患部眼,病患即可輕鬆返回。真正是符合蘇東坡〈贈眼醫王生彥若〉詩中所寫的:「笑談紛自若、去翳如拆屋。」了!